paper
論文發表
2025.05.08
探討蛹蟲草調整體質之潛力

  你是否有經歷過以下情形:當早晚溫差變化大時,鼻水流個不停,衛生紙用了好幾包,進而影響到生活品質呢?其實,你並不孤單。

  在臺灣,根據我國衛生福利部統計處統計,民國108年(西元2019年),國人因過敏性疾病就診人數約355萬人,就診率為每十萬人口15,038人。

  若以性別來看,女性就醫人數(約192萬人,佔54.0%)大於男性(約163萬人,佔46.0%)。

  若以年紀來看,以1544歲就醫人數最多(約137萬人,佔38.6%);其次為4564歲(約88萬人,佔24.8%);而65歲以上為最少(約52萬人,佔14.8%)。


什麼是過敏(allergy)?

  過敏指的是針對環境中的抗原產生的免疫反應。引起過敏反應的抗原稱為過敏原(allergen),過敏原通常是無害的環境物質,例如:某些食物、灰塵、塵蟎以及花粉。然而過敏後續會引發許多疾病,例如:異位性皮膚炎、過敏性鼻炎、氣喘以及異位性濕疹。

  過敏有許多機制,最常見的過敏為立即性過敏反應(immediate hypersensitivity),它是由免疫球蛋白EImmunoglobulin E, IgE)所主導的過敏反應。第一次接觸過敏原時,過敏原會被抗原呈現細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 APC)呈現給naïve T細胞,使naïve T細胞分化成第二型輔助性T細胞(T helper 2 cell, Th2 cell)。接著,B細胞會受到Th2 cell的誘發後,轉變成漿細胞(plasma cell)並釋放IgE,此時IgE會與肥大細胞(mast cell)上的Fc受體結合,使得mast cell對此過敏原具有敏感性。

   當再次遇到相同過敏原時,mast cell上的IgE會辨識該過敏原並使mast cell被活化,進而開始分泌一些物質,例如:組織胺(histamine)、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最後,這些物質會引發許多常見的過敏症狀,例如:紅腫、發癢、黏液增多。


FcεRI之機制
  FcεRImast cell或嗜鹼性球(basophil)的表面上,它對IgE具有高度親和性。當再次遇到相同過敏原時,會被FcεRI上的抗原特異性免疫球蛋白Eantigen-specific IgE)所辨識並活化mast cell,而mast cell會藉由以下機制釋放許多與過敏症狀相關的物質。

  • FcεRI活化後會使Lyn經磷酸化活化Syk,活化後的Syk會透過LAT的活化而啟動Ras/Raf1/Erk 1/2途徑,這條途徑調控脂質性媒介物(lipid mediators)與細胞激素(cytokine)之分泌,例如:prostaglandin

  • 活化後的Syk也可以引發Rac/MEKK1/JNK途徑,此途徑調控cytokine之合成。

  • 活化後的Syk也會刺激PI3K經磷酸化誘發PLC-γ,或者經由BTK的活化來誘發PLC-γ,接者PLC-γ會使Ca2+從內質網(endoplasmic reticulum)釋放或者從細胞外進入細胞內進而增加細胞質的Ca2+濃度。最後使mast cell進行去顆粒作用(degranulation)且釋放一些物質,例如:histamine


蛹蟲草(Cordyceps militaris)的基礎研究成果

  明寳生技與南臺科技大學生物與食品科技系吳定峰教授合作,針對蛹蟲草子實體酒萃物進行細胞與動物模式研究。研究的目的為探索蛹蟲草子實體酒萃物對細胞功能及生理反應的潛在影響,做為未來食品原料開發提供科學依據。

細胞模式的實驗結果

  RBL-2H3細胞中觀察到,蛹蟲草子實體酒萃物可能具有調節mast celldegranulation作用,另外在蛋白質分析中顯示蛹蟲草子實體酒萃物可能與多條重要訊息傳遞路徑有關。

動物模式的實驗結果

  在小鼠模式中,進行口服蛹蟲草子實體酒萃物實驗,並觀察動物的行為反應。與對照組相比,口服蛹蟲草子實體酒萃物後的小鼠有明顯不同的反應表現,表示蛹蟲草子實體酒萃物可能對動物體內的某些生理機制產生調節作用。

未來研究與應用展望

  本研究結果證實蛹蟲草子實體酒萃物在細胞與動物模式中具有調整體質之潛力,並為其作為機能性食品原料提供開發研究之支持。未來,研究將進一步探索該萃取物在不同條件下的功能性,並尋求其在食品開發領域的廣泛應用。

(如需文獻原文,可聯繫客服Line或填寫「聯絡我們」索取)


資料來源:

1.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世界過敏性疾病日衛生福利統計通報(民國11091日發佈)

2. Galli SJ, Tsai M. IgE and mast cells in allergic disease. Nat Med. 2012 May 4;18(5):693-704